从Lotus说开去


我非常喜欢这首Lotus(莲花),它是由secret garden(神秘园)组合创作的。期间也与中国作曲家卞留念合作交流,加入了东方元素——二胡,使之在精气神上又多了东方人的韵味,更具世界化的影响。这首曲子如愿被收录在《大地之歌》的专辑中。

 

去年在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轻编剧(刚毕业)主页听到了这首曲子。

第一次听觉得实在太好听了,但没太留意更多。

差不多一年后,第二次去听,这次才留意了下曲子的名字。

这次,第三次去听,我决定好好查查出处。

当我发现这首曲子是爱尔兰、挪威那种融合悠闲田园与空灵荒凉风格的作曲家创作出来时,我真是大吃一惊。顿时有各种混乱的声音在脑子里打架——“中国音乐被外国人抓住了精髓,那这个民族、这段文化还有我本人自己是不是可以淘汰、可以灭绝了?”“外国作曲家是怎么做到跨越文化隔阂还能创作出这么高质量的作品的?”“现在流行乐坛上的那些曲子到底算速朽的垃圾还是算创新和潮流?感觉不能比啊!”“之前是哪些鼠目寸光的人说的二胡绝对不可能和国外的乐器和谐在一起的?”……

 

我好容易才冷静下来。

其实这些问题关我鸟事啊?!我本该蛋定的听听曲子就过去了。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这些从脑子里汹涌而出的问号。每个疑问又都是一段旷日持久的扛旗小人间的激烈辩驳厮杀。

于是我又高举“阿Q精神胜利法”,自己说服自己,这样理解就行了。就算是自我麻醉、是面对现实,但至少我定下心来。

 

首先,差距拉大的问题。本来中国大陆整体的作曲水平确实比不上日韩,现在被欧美打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日韩有时确实更能抓住东方的神韵,融合西方的风格,还能让它变为流行。这个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国内虽然极其偶然的一些天赋歌手,极其偶然的一些天赋曲子质量非常高;但整体看来,平均水平还是好垃圾。各种播放器,那些TOP榜里面的歌,我总是听不习惯。现在从日韩扩展到爱尔兰、挪威等欧洲作曲家也能把握东方韵味,其实真不必太纠结。我们还在学习和摸索阶段,别人跑得太快与我们无关,管好自己、自己努力就行。

 

其次,狭隘民族主义的问题。民族主义到底是什么我还不懂,但我懂什么是狭隘,这就够了。

以前我们都说要抵制日货,支持国产;以前美国人是不可能忍受黄种人、黑人做国家领袖的……但现在看来,这些想法都早就过时了,甚至被定性为幼稚、不成熟。即便是小米手机这些明显的中国企业,它也是全球多个公司协同合作,不同公司负责不同的零件、配件、组装,最后挂在小米头下一款产品。你能分得清哪块零件是国产的,哪块是美国的、日本的?

还有美国公司出品的iPhone,许多零件还是在中国加工、组装的。怎么没人去抵制iPhone,抵制电脑,抵制衣服,抵制饮料,抵制KFC的……砸了它们,也许就是砸的“自己人”的心血、饭碗。砸的就是自己的同胞。

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晰的明白什么是秀下限、蓄意惹事、发泄情绪,换到音乐领域也是一样。有时羡慕日韩作曲为啥就是比大陆好,为啥国人许多作曲都是抄袭、山寨。后来发现,许多日韩宣传上所谓的顶级大师,也就是个半真半假的抄袭大师。有个韩国电视剧的主题曲,居然就把《加勒比海盗》的主题旋律he’s a pirate改了下节奏、重新编曲,挂个新名字,居然是个韩国原创的作曲大师创作的……

其实音乐是无国界,无语言、技术等等障碍的,交流和沟通远比生产一个手机联系上紧密的多。几个国家的音乐家共同创作曲子,也许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就算不是合作,听别人的曲子,获得灵感,然后创作融合他国文化的曲风,这个思路也已经泛滥了。以后会有更多曲子,已经无法区分到底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要引领这个世界,本身就不可能是孤立、自我封闭的个体。极有可能在通向引领梦想的道路上,自己已经被融合、被同化,然后抓不住自己的魂、自己的根的,就彻底消失无影了;抓住魂的就继续前进。

 

此外我还想聊聊常石磊和三宝。

我关注常石磊还算早,他在声动亚洲唱《I still Believe》的时候,我觉得“好~~~厉~~~~害~~~~~啊~~~~~~”。因为一般人唱歌,就是有感情的把歌词唱完,最多稍微带点伴唱点缀。常石磊不仅仅满足于吐完歌词。他会把整首曲子的伴唱、和声什么的尽量全部唱出来。唱歌词会有很多拖长的转音、变化。整首歌的歌词、曲子还有他自己的呼吸、演唱,融为一体。

一开始,我以为常石磊身上有着迈克尔杰克逊的影子,因为他们都喜欢用气息、假声去演唱。后来觉得他们完全不是一类人。迈克尔对舞蹈有着超人的天赋,他唱歌的话,就算放录音,光看他跳舞也是极大的享受。常石磊肢体上没啥天赋,所以他把主要精力交给了“耳朵”。每次演唱,不管唱什么,都要唱出自己的味道、唱出录音棚里录得最好的、接近自身极限的感觉。常石磊对整个音乐过程,包括作曲、填词、编曲、混音、后期、录制、舞台效果、乐器使用、演唱轻重缓急等等,都有他自己理解。有时我觉得,常石磊像一台机器。因为,只要现场音响较果不错,他就像一台机器一样,可以把录音室的听觉效果重复上演。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证明他的唱功的实力、各项音乐把控、舞台话筒把控的能力是很稳定,很扎实的;然而这会让人觉得,他不用投入太多真情,也可以照样唱的深情款款,打动人心……希望我想多了。

常石磊的固有风格,表明了他对音乐的理解。许多理解是远超常人的,这是必然的;但有些是见仁见智,他无法协调所有人的口味,这些也就是引起争议的地方。比如我不是很喜欢他过重的鼻音,这种鼻音让我觉得浑身乏力。可是,可是要命的是,我又很佩服他的演唱技巧,想要模仿着玩儿。如果模仿,也许我就会在鼻音审美上降低自己的品位,就要彻底抛弃自身的发音方式,却可能学个半吊子、邯郸学步,学不来那种发音。这对我就是一个鱼和熊掌的博弈。

后来有了三宝之后,事情变得更加热闹了。

一开始看《直通春晚》,三宝把常石磊骂的狗血淋头,把平安夸得摇摇欲坠的时候,我觉得三宝太过分了——把个人喜好就这么丝毫不收敛的发泄出去,这对常石磊很不公平!后来三宝被作为评委的反面教材,被反复暗指、讽刺、批评的时候,我又觉得,这样对三宝虽然是一种回击,那些个评委、歌迷却也很过分。

其实,你听听三宝创作的流行歌曲或者剧院、古典题材的曲目,他的创作能力还是很值得肯定的。他更偏重那种殿堂式的,古典、正式、高雅的创作,偏向西方学院式。回味起来,也是很有共鸣的。他对常石磊的许多曲子是很有成见的,比如常石磊作曲的《high歌》,那么妖孽、那么古怪的曲风,很容易流行、也很符合当下青年人的心境,但三宝肯定看不顺眼,他觉得这就是玷污艺术、把音乐低俗化,他勇敢地在节目中直抒自己的情绪。这也不能算错,他有他自己的审美标准。

这时候再来看看常石磊,他之前有做过林忆莲的制作人,那首《I still Believe》林忆莲之前有翻唱过(林忆莲的唱功在90年代红极一时的时候也是难逢敌手的)。听林忆莲的演唱版本,和常石磊很像很像。这说明啥?常石磊也不是神,他也是之前对各种大神的学习、模仿、交流,然后有了自己的领悟、自己的风格。只不过,如果只知道他眼前的光芒,却不去看他背后蛰伏多年的经历、心酸,自然只会觉得他像尊神像一样不可企及、不可抹黑、不能批评。

三宝是很冷艳的,内力迸发的;常石磊是热情似火的,主动包围的。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目前还都是原创为主,没被查出“抄袭”的丑闻。他们都是音乐未来的希望和支柱,都让我的耳朵非常爽快。

 

唉,我觉得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停不住了。从一首曲子,讲到这么多废话。

好吧,再回过头来,再听一遍Lotus,这次我注意了下二胡和后面小提琴(?也许是吧)的比例分配。二胡是领衔出演,奠定基调,引出全曲灵魂的乐器。它比较低沉、内敛、含蓄。之后的小提琴非常饱满的、浓墨重彩的泼洒情感,把曲子引向高潮。这里明显的看出,小提琴确实从情感释放上更胜一筹。最后二胡和小提琴合奏,这时候,整首曲子早已水到渠成、完美收工。

 

与这首曲子相类似,久石让在给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作曲时,创作了一首主题旋律,期间也是弦乐与二胡的共鸣。在那首曲子中,二胡的作用更为明显。小提琴等弦乐负责肆无忌惮的袒露情感、营造悲怆、神圣、远古、自然等气氛;二胡负责在感情释放上进行跟踪式的细节变化,负责阐述坎坷、悲凉的历程。多种乐器的轮番较劲,让这部本身立意极高的作品有了一个与之相称的音乐境界。随着宫崎骏的老去,像这样能让我听40几遍才开始厌烦的曲子已经越来越难寻觅了。

Cloud_K

个人简介

My name is Cloud. And this is my story.

去TA的主页

作品投稿

最终诱惑我们用力抓住一点影像或文字的,并不是生活,而是我们的灵魂在某些时候,急于表达它的形状。如果您的文章内容够精彩,欢迎投稿,也许会像TA们一样受欢迎。

到iBooloo话题街投稿 >